夷齐首阳隐逸
日先照故乡,史称古首阳;
孤竹二君王,互让离故疆。
隐逸避首阳,食薇充饥肠;
不图权贵望,仁圣千古扬。
渭源首阳山伯夷叔齐墓
“人埋黄土气壮丹霞,千秋文章雅颂夷齐。”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的主体公园——首阳山。
渭源首阳山
首阳山位于甘肃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乡享堂沟,海拔在2186-2509米之间,因其列群山之首,阳光先照而得名。首阳山最早见于庄子所言"伯夷、叔齐西至岐阳,见周武王伐殷曰:"吾闻古之士,遭治世还避其任,遇乱世不为苟存,今天下暗,周德衰,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,不若逊之,以洁吾行"二子北至于首阳之山,遂饥饿而死"。
又东汉经文学家曹大家(即班昭)注《幽通赋》说:"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阳。"渭源在秦末汉初建县,就名首阳县,归陇西郡管辖,县以山得名。直到西魏文帝大统十七年(公元551)始改名渭源县。据此看来,渭源首阳山得名最早,历史悠久,为夷齐隐居采蕨直至饿死的最确首阳山。首阳山西北侧有石门,因两座石崖东西对峙,间开一线,形似石门而得名。"石门夜月"为当地一景。两崖之间有一水库,容量500多万立方米,是一处理想的水上乐园。水库后面为长十五里的天井峡谷,这里座座陡峭的山崖相对挺立,四山合围,蓝天变成一条细线,人如处井底,其地势恰似一大锯解开的板缝,故此当地俗称解板沟。
天井峡山奇水美,恰似仙境,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处景点。沿十五里天井画廊,到处充满着奇、险、壮、绝、清、秀、幽、静、古、野之情趣。如从县城向南行直抵天井峡,约有20多公里路程。
首阳山的故事 孤竹国,是殷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。他们虽然是远离朝歌,但也受到了当时战乱的压抑和不安。孤竹国的国君墨胎初看到战乱将至、殷商快亡,自己也年迈体衰,难以应付这动荡的局面,便对君位的继承作了安排:他有三个儿子,长子伯夷,二子公望,三子叔齐。他立诏传位叔齐。墨胎初驾崩后,众臣民要按先君遗诏立叔齐为君。可是叔齐却说:“伯兄在先,我怎能立国为君呢?”伯夷坚辞不受,也说尊父命应立叔齐为君。二人互让不就,众臣左右为难。于是伯夷偷偷离开了京地。
伯夷、叔齐逃离孤竹国后,向西而行。听说西伯周文王姬昌养贤纳士,堪为明主,于是二人决定投奔。经过千里跋涉,终于到达西岐。二人见到周文王已死,他的儿子武王姬发,振军备械东行伐纣。见此情景,便拦住武王的马头叩谏说:“父死不葬,爱及干戈,可谓孝乎牵以臣弑君,可谓仁乎牵”武王听了伯夷叔齐的这番话,非常生气,下令手下人杀掉这两个不速之客。这时,武王身边的姜子牙急忙劝阻说:“大王息怒,这兄弟二人虽说出这番话来,但他们是孤竹国君的儿子,也是互让君位的贤义之人,不可杀害,就随他去吧牎”武王接受姜子牙劝阻,放了伯夷、叔齐。
伯夷、叔齐一番苦心劝阻武王,差点送了性命,又羞愧又委屈,就感叹道:“今天下暗,周德衰,其并乎周以涂吾身也,不若避之,以洁吾行。”于是便离开周地,沿渭河西上,到首阳山隐居起来。 而在后来的时间里著名的《采薇歌》留了下来,而伯夷、叔齐饿死于首阳山。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气节记录 《伯夷叔齐不食周黍》的故事。山背西面东,伯夷叔齐的墓冢就在中间。整个墓地庄严肃穆。墓前有石碑,石碑正中是清代陕甘总督左宗棠篆书的“百世之师”和楷书“有商逸民伯夷叔齐之墓”的碑文,两边的对联是“满山白薇,味压珍馐鱼肉;两堆黄土,光高日月星辰”,横额“高山仰止”。
在墓地后面的山崖下,修建有供奉伯夷叔齐的清圣祠大殿。殿内是由甘肃省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根据唐代著名画家李唐《采薇图》塑造的伯夷、叔齐像。殿门口有一幅笔墨拙朴的对联:“几根瘦骨头支撑天下,两张饿肚皮包罗古今”。
近年来,渭源县积极打造“甘肃生态旅游大县”,渭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包括首阳山、和莲峰山,这里以旖旎的自然风光和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享誉陇上。特别是孤竹国二位皇子伯夷、叔齐不食周粟、反对暴政、采蕨直至饿死,首阳山从此名播天下。孔子、孟子、司马迁等人都对二人的高洁品行给予赞誉。左宗棠题词:“满山白薇,味压珍馐鱼肉;两堆黄土,光耀日月星辰”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享誉陇中的首阳山山会,春秋两季仲丁之日都有祭祀培土活动,游客踏青采蕨,焚香拜谒,深深沉浸在古代先贤凄美悲壮的故事中。“文革”后,此项活动停止。
渭源首阳山
“名垂青史耀华夏,万世青风沐首阳。”渭水源头的陇右名山——首阳山,有伯夷叔齐《采薇歌》,在莲峰镇首阳村享堂沟社。